English

关于西藏

1998-12-16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龙冬和黄宾堂策划了一套《聆听西藏》丛书,这对西藏无疑是件大好事,对西藏的文学创作来说有很强的资料价值。我想,凡是在西藏呆过的人,无论时间之长短,只要手头捧着这沉甸甸五大本的《聆听西藏》,大概都会有“西藏就在我手中”的感受,其心情如古人所云:“不亦快哉!”

关于西藏的文艺作品很多,从小说、音乐到绘画、影视等,几乎涉及所有的艺术门类,而且颇有成就。但西藏的纪实类作品,相比之下则要弱一些。大概是这类作品讲究的是“实”。而西藏,这片俯瞰世界的高原,雄浑,高傲,其独特的神话、宗教、民俗是人类社会宝贵的、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。正是由于西藏魅力无穷,处处散发着大自然清新的气息,艺术含量太大,激发人联想、幻像的空间辽阔无边,因而西藏是各类艺术家展示其才华的最好的天地,表现艺术在这里找到了最好的表达方式。

工业文明坚韧、黑色的触角,还未触及这里,这使得西藏还保留着清新的形态。虽然过去不久的西藏政教社会,其制度有类似中世纪的黑暗、沉重和森严,但民众对现实世界无可奈何地认可,(希望都寄于未来世界),同时又生活于亲切的大自然之中,生活因而充满愉悦、懒散和低级的满足。一位流浪画家给我说过,西藏是当代中国的“塔希堤岛”,他走遍中国,最后终于在西藏找到了艺术的归宿。

关于西藏,落笔于此,“西藏”已不只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,而有了文化、宗教和精神的涵义。

于是,在西藏的和曾到过西藏的文化人,有了关于西藏的永恒话题。

八十年代以来,西藏文学创作高潮迭起,出了一批颇有成就的作家。同时西藏以其独有的人文魅力和文化震撼力,也吸引了大批内地的作家进藏。在十几年前那个追求理想主义、浪漫色彩还较为浓重的年代,西藏和内地,不同民族、不同文化地域、不同生活经历的一大批作家,用自己手中的笔,写了同一个让他们激动不已、回味无穷的“西藏”。

应该说,西藏的纪实作品虽然不多,但其质量属上乘。比如秦文玉、龚巧明、李佳俊就是西藏报告文学作者中的佼佼者。秦文玉的《女活佛》最先是以报告文学形式发表,尔后,他据此题材又出版了长篇小说。以该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,更是让秦文玉在中国文坛名噪一时。不过我个人认为,秦文玉报告文学作品中写得最好的,还是与和藏族学者降边嘉措合作的《神歌》。这篇作品以翔实的资料和作者的神来之笔,介绍了西藏长篇史诗“格萨尔王传”的产生、广泛的影响及史诗说唱艺人传奇的经历,充分肯定其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。西藏的史诗和《荷马史诗》一样,主人公亦人亦神,英雄无比。“格萨尔王传”与其说是西藏的英雄史诗,不如说是西藏独特的文化现象。数以百万字的史诗以口头方式传承,而且每个说唱艺人都有令人瞠目的传奇经历,作者细细写来,令人大开眼界。西藏独特的历史、宗教、文化背景和雄浑的高山地貌,命名其成为神话与现实混淆并共存的地方。我在一篇文章中写过:西藏是个泛神的地区,从更高的空中俯视西藏高原,云海中突兀一座座白色的雪山。那种感受如同站在巨幅西藏地图前,一瞬间感到自己的巨大和富有。邈邈乎,浩浩乎,天地尽在眼底,豪气迸出胸中:吾即神也!

八十年代刮起的西藏文学旋风,瘦弱的龚巧明是推动者之一,有人誉之“西藏文坛女侠”。龚巧明的报告文学《极地素描》写了西藏第一代音乐指挥家俄珠多吉成长的经历。文如其人,感情充沛,文笔细腻。此文发表在1985年3月的《西藏文艺》上,而她在这一年的9月,因车祸在尼洋河溺水身亡。

李佳俊即是西藏著名的评论家,也是早期的报告文学作家之一。他多年在西藏当记者,经历不凡,所著颇丰。“说来你也不相信”,以他本人经历为主,写了内地人在西藏最偏远地区阿里的日常生活,细节生动,读来令人唏嘘不已。

余梅的“拉萨居民”和卢小飞“西藏人系列”,角度较同,写了西藏各色人等,余梅写的多是现实的生活,而卢小飞更多的写人的经历及其心路历程。八十年代一大批内地的大学生进藏,给西藏的社会生活及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活力。李雅平、昊夫、晓浩等人成为这十来年西藏报告文学的主要作者。

在艺术质量上,此书不能与小说、散文和诗歌相比。由于报告文学强烈的新闻性,必须写“实”,作家的主观情感和艺术感觉不能尽情地发挥,当然也就不能把读者带入艺术想象的天地。读者可能也发现,此本集子中的作者很多都是新闻记者,他们以新闻记者独有的纪实眼光,反映了西藏一段历史的变迁,纪录了生活在西藏的人们生存现况,告知读者的是一个“真实的西藏”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